查看原文
其他

来自小县城的高考状元,决定去考公

高考专题-刘亚洲 BOSS直聘 2022-09-11

高考状元,是走到高考金字塔顶端的幸运儿。虽然他们的成功有很大偶然性,但这依然压抑不住人们关注状元的好奇心。状元们后来发展得如何,也是观察高考制度选拔人才效率的一个窗口。

作者丨刘亚洲

责任编辑丨甜瓜&VV

排版编辑丨二水

一份高考状元就业调查报告显示,学术界工作的高考状元最多,占比约22%,企业做技术工作的占17%,创业或企业管理的占10%,金融证券占9%,新闻行业占5%,政府部门5%,还有7%的人从事中学教师等其他工作或继续读书。

这些年网络上一直流传一种说法,“高考状元无一成才、毕业后泯然众人”。理由是每年那么多高考状元,却无一成为商界名流、学术大佬,可见状元都是高分低能的产物。 

王越(化名)对此不屑一顾。

状元这个名头不值一提,但高分带来的是名校光环,之后带来的是就业选择的主动权。我们比其他人有更多的资本,去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,这是高考成功最大的意义。”

王越是山东一个县城的理科状元,北大毕业后参加中央选调生考试,目前在某部委工作。 

“红旗飘飘军号响,剑已出鞘雷鸣电闪。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,向前进向前进。”

那年6月7日的晚上,在学校教室,王越和其他实验班同学在老师带领下在合唱电视剧《亮剑》的主题曲,有些女生边唱边哭。

事情的起因是下午的数学高考整体难度较高,并且有道难题出现在试卷很靠前的位置,打乱了很多考生的节奏,有人甚至没能做完最后一道题。考完后大家情绪非常低落,班主任带大家唱班歌鼓劲。

王越坐在教室里有些尴尬。他一直有整理错题并发散思考的习惯,下午那道难题和他之前整理的一道错题思路类似,解题非常顺利,整场考试也很顺畅。看着一脸凝重的同学,他既无法感同身受又不能表现过于轻松,只能闷头跟着哼歌。

这是王越对那场高考仅有的一点印象。

在他的记忆里,整个高三就是做题、模拟考试、改错题、继续模拟考试的无限重复,以至于高考期间整个人都是麻木的。高考结束那天,他跟着人群走出考场,整个人依然有些恍惚,似乎感觉不到高考已经结束了。

估分时,王越预计自己的分数会在660分左右,比平常成绩略低。这个成绩已经是很多人触不可及的分数,足够去清北以外的学校,但对王越来说还是有些失望。

“您的高考成绩是,语文xxx,数学xx,英语xx,理综xx……总分680。”那时候,高考成绩出来需要电话查分,听着电话里毫无感情的机器声音,王越愣了很久。“怎么这么高?”

一阵失神后就是整个人的狂喜,然后是听到消息的整个家庭的狂喜。这个分数意味着王越可以去他想去的任何一所学校。

当天晚上,北大招生组打来电话,表示如果报考北大可以确定录取。招生组老师跟他约时间,希望双方签订一份预录取协议。王越知道,这是很多高分考生才会有的待遇,清北两所学校一般都会和意向学生签订协议,防止学生被对方抢走。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好事,意味着无需等待录取结果,可以提前确认自己能够进入心仪的大学。

几乎没有犹豫,王越选择了北大法学院,无论这个专业还是学校,都是高中的很多个夜晚,王越梦中会见到的。

有媒体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,有学生通过物理竞赛保送进入北大,却在入学前的竞赛夏令营之后坚决要求不进物理学院,而是选择了一个文科专业。理由是他觉得自己在物理上毫无天赋,继续学下去就是浪费生命。

这个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决定,王越很能理解。进入北大清华之前,他们的身份是本地状元、全校头名,是竞赛天才,可来到这儿很多人发现都是天才,自己毫无过人之处

“特别是理工类的专业,层次越高,智力占的影响越大,因为大家都很努力。当你发现别人比你聪明非常多,你无论如何都追不上的时候,心态就会失衡,可能会自暴自弃,有些退学和抑郁就是这么来的。”

王越觉得,这是他们这些小镇做题家的一个通病,从小通过应试教育出人头地,无条件地信奉努力就能成功,当遭遇挫折的时候容易陷入自我怀疑,然后自暴自弃。“凭什么你努力就肯定能成功呢?别人也在努力啊!这种线性思维很难走出来,这可能是很多人最后泯然众人甚至更差的原因吧。”

王越比较幸运。他选择的法学专业,智商差距并不会明显表现在学习成绩上。在王越看来,一个理科生学习社会科学是相对简单的,这些年积累的理性思维能很好地帮助自己理解法律逻辑,理解之后的记忆就是水到渠成了。

虽然在学习上能避开,但在其他的方方面面,都在提醒着王越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的无奈。硕士毕业时,王越和同学一起做“双创”项目,当他认真查阅资料、绞尽脑汁思考项目方案时,他发现别人总能找到比他更好的角度,拉来更好的资源。后来王越才知道,这种创业项目,有些同学在高中时就曾经多次参与过,有些同学的家长本身就是商界领袖,有大量的人脉、资源可以利用。“想想自己,高中时除了闷头准备高考,啥都不知道。”

王越觉得自己也是一个线性思维严重的人,容易执着于一个目标,把自己限制在一条线上,忽视了旁边的很多“没用”的东西。“想要出国,所以拼命考GRE;想要考公,就努力研究各种行测;想要保研,就拼命提高绩点。做的所有事都目标清晰,效果有时反而不会太好,所以我们的大学生活也都远不如别人丰富。”

“当你埋头苦读,获得比别人更高分数的时候,其他人可能在拓展更多的视野,在其他方面积累资源。到最后,你比不上别人是很正常的。当然也没必要妄自菲薄,成绩本身就是一个优势,是他们比不上的。认识到自己的优势,接受自己的不足,这是我大学几年最大的收获,小镇做题家也没什么不好的。”

高考状元毕业都去哪儿了?

对于开头提到的那份就业调查报告,王越觉得基本准确。作为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,他接触的高分考生,大部分确实像调查中所说从事金融证券、企业管理、考公、出国等。

王越前些天接到一个学弟的咨询电话,学弟正在准备地方选调生考试,找他咨询一些备考经验。学弟当年高考成绩也算当地的前几名。王越提醒他,地方选调生可能条件非常艰苦,要做好心理准备。电话里,学弟说早有准备,对艰苦的选调地点非常向往,期待在基层做一番事业,实现自己抱负。

“在我看来,这些进入顶尖高校考生最后的就业选择,大部分都出自兴趣或者成就感,带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。毕竟在名校的光环加持下,就业大环境好与不好对他们影响有限,他们选择的机会很多,有资本选择自己想要的未来。”

王越也不例外。

从高中开始,王越的梦想就是进入体制。对一个十几岁、成绩优异,带着几分傲气的男孩来说,这个梦想和编制、铁饭碗毫无关系。课间休息时,他时常会和同桌有些中二地聊起“治国平天下”的理想,两人对某些政治观点争得面红耳赤。“对我来说,必须得有一个这种远大的理想抱负,才能支撑起高中玩命的学习。如果单纯的就是想考个好大学,很容易坚持不下去。”

王越觉得,这种想法的形成,有一部分是自驱的结果,还有很重要一个原因是认知的局限。在王越长大的小县城,通过父母的渠道,他能接触到的成功人士就是公职人员和企业老板。当地老板的“土豪”作风给王越的印象很差。这让少年王越对商业、对赚钱产生了一些鄙夷。等到大学时,他接触到一些更加优秀的企业家风采时,少年时的偏见才有所消除。

王越即将毕业时,北京互联网创业大潮正如火如荼,考公在很多年轻人眼里是不求进取的选择。虽然没有变动自己的理想,但王越还是去律所、投行、央企等实习,希望给自己更多选择的机会,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些可能。“天天算计钱,感觉挺没劲的,没有成就感,可能是山东人骨子里那种学而优则仕的心态吧。收入确实高一些,但也不算太高,那点收入也很难在北京有一个体面地生活。与其这样,何不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呢?”

硕士毕业后,王越参加中央选调生考生,在400选5的选拔中脱颖而出,进入某部委工作。在考公培训文章中,选调生被称为公务员VIP,中央选调生则是至尊VIP,只有少部分高校才有少量推荐报考资格。能通过这个选拔,已经是所有考公者羡慕的对象。

这些年,王越工作朝8晚8,偶尔单休有时无休。“你们都觉得公务员都是清闲,熬资历,别人不敢说,至少在我们这儿没有这样的,大家都有清晰的规划,干劲很足。多多少少,都带着一些理想主义吧。”

本周,我们推出了高考系列策划,带大家回忆高考的同时,也给正在经历或即将面对高考的你提供帮助。

6/6(周一):职人-小镇高考状元

6/7(周二):我的高考记忆

6/8(周三):道听胡说-聊聊高考

6/9(周四):正经营生-高考志愿规划师

6/10(周五):高考报考数据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